分院要闻
(极目新闻)8月20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主题为“科技创新篇”。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分党组成员关武祥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一批重大成果在鄂转化,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武汉科创中心搭建“四梁八柱”提供重要支撑。具体是“2+7”布局,2指的是,推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在鄂牵头建设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和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指的是牵头5个、共建2个,共计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这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湖北,为我省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硬核平台支撑。
二是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引领我省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十四五”期间,院属在鄂单位取得很多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如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深地储能技术实现多项新突破,主导实施我国首个深地盐穴储氦中试实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发的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装备获批国家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具有鄂研、鄂产、鄂销、鄂用鲜明特点,成功“点亮”肺部盲区。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培育的斑马鱼“乘坐”神舟十八号入驻中国空间站,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肯尼亚科研团队合作编纂《肯尼亚植物志》,是首部由中国科研人员参与编纂的境外国家植物志。这些成果得到各界充分肯定。如2023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武汉分院系统牵头获奖3项,占该年度湖北省牵头获奖总数的17%,位列全省前茅。
三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鄂转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源动力”。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在湖北省“院省合作专项”资金等支持下,围绕湖北省重点产业领域科技需求,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推动中国科学院全院科技成果到鄂转移转化。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武汉分院推动60余家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服务于我省创新工作,促成院企合作项目214项,累计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30亿元,新增利税53亿元,有力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