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和村民拉家常,在养殖基地捡鸡蛋,忙里偷闲给恩施城区客户送甜柿酒……在恩施市龙凤镇古场坝村,时常可以看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驻村工作队忙碌的身影。
这支队伍是全州为数不多的“高知”驻村工作队。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宗三林、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研究院业务主管李昭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赵威山博士一起来到古场坝村驻村,宗三林担任队长,李昭担任第一书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争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专家,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恩施大地上。
做人民群众知心人
在李昭看来,只有从科研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了解村情,深入民情,才能拥有驻村帮扶的发言权。
“脚上沾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工作队拿出做学术研究的劲头,翻山越岭、走访入户。三个月的时间,李昭走坏了两双鞋,到过全村900多户村民的家。特别是在一些偏远村民和监测户家里,工作队员们总是多坐一会、多聊一阵,渐渐和大家拉进了距离,建立了感情。
“有一段山边公路没有安全设施”“村里什么时候能有运动器材”……村里的人口状况、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情况,在工作队三位成员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
扎根农村,厚植情怀。去年,驻村工作队在与村“两委”共同研判的基础上,决定利用省财政衔接资金硬化部分村级道路,对山边无安全设施、影响群众出行的危险路段予以重点关注,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争取省相关部门支持,为古场坝村安装了8套露天运动器材,价值20万元。
“我们就是这么张口一说,没想到李书记不仅记在了本子上,还装进心里,最后落到了实处。”村里老百姓对这位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驻村第一书记刮目相看。
念乡村振兴“致富经”
驻村工作队深知,乡村要长远发展,产业振兴是绕不开的核心和关键。经过与村“两委”多次讨论,驻村工作队决定将100亩甜柿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为了管护好柿子园,驻村工作队定期请农业专家,从柿子树的修剪到病虫害防治,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2023年10月,柿子丰收了,口感香甜,产量约5万公斤。然而由于坚持不打农药,部分柿子卖相欠佳,柿子滞销了。
2024年,驻村工作队提早谋划,将精选的柿子卖鲜果,卖相不好的用来酿酒,拓宽销路。他们请来专家指导,和村里的酿酒师傅一起反复试验,最终通过高粱加柿子发酵的方式,成功酿造出好喝且出酒率高的甜柿酒。“当年就酿出6000斤酒,还卖到了每斤30元的好价格。”古场坝村党支部书记胡环志介绍。
甜柿酒打开市场让驻村工作队信心大增,为了拓宽甜柿产业链,他们又支持古场坝村集体公司在甜柿产业园中饲养了1000只“走地鸡”,将酒糟加工成鸡饲料,将鸡粪还林,发展果禽生态循环产业。如此一来,甜柿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40余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1250元,20余户农户通取得劳务收入,户均增收1500元。1000只土鸡,为村集体带来近13万元的收益,初步形成联农带农机制。
消费帮扶是带动村集体稳定增收的重要方式,来自“娘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鼓励号召中国科学院在汉各单位定向采购古场坝村农副产品,累计采购额近百万元。
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驻村工作队打出的这套“组合拳”,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鼓了老百姓的荷包,大家的感激溢于言表。村民李大才感慨:“中国科学院驻村工作队的同志讲技术、跑销路,对我们的事情特别上心!”
当助力发展“智多星”
“枯草芽孢原液是什么?会不会是跟百草枯一样的农药?”最近,在古场坝村蔬菜大棚附近,一个装满1吨液体的大桶引来村民围观。
“这个不是农药,是一种高级的液态微生物制剂!”工作队队员赵威山博士前来答疑解惑。
驻村工作队一直致力于让科学技术在恩施大地上开花结果。2023年,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支持的恩施市首个村级科普室在古场坝村正式建成,迅速成为提高村民科学素养的宣传阵地。
2024年,驻村工作队在省科协“科学普及惠民村”项目的支持下,改扩建两间30平方米的乡村阅览室,无偿提供科技书籍1700余本,提供各类动物模型标本、科学器材和展品50余套。同时,结合该村特色建起14米长的科普长廊,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为了让更多父老乡亲受益,去年以来,驻村工作队邀请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油料所、武汉大学的专家前恩施市龙凤镇、芭蕉侗族乡、崔家坝镇、屯堡乡累计开展科学普及和农技培训8场次,受众超过1000人次。
2024年,恩施市提出发展设施渔业的构想后,驻村工作队积极邀请龙凤镇和恩施金满园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赴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调研设施渔业基地,进行相关科技成果对接。同时,响应号召,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队长宗三林主动作为,积极寻求校友支持帮助,协调广州投资商在古场坝村注册成立恩施硒尚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累计投资300余万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春天的古场坝村生机勃发,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驻村工作队正在田间地头书写乡村振兴答卷。